![]() 日志正文
|
||||
秦陵东向,秦始皇与东方的神秘联系 (2017-07-31 08:31:04) 引子:秦人为东夷族一支,源于东海之滨,祖先是传说的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女修。伯益为舜驯化鸟兽,得赐嬴姓。周武王去世后,出现三监之乱,周成王伐商邑平叛,原先商朝重臣飞廉东逃到商奄。于是成王东征,杀死飞廉,并将一部分“商奄之民”强迫西迁。这些西迁之民正是秦的先人。
玉陛九级
堪舆术上,有一种“玉陛九级”。其本合御屏之格,同是尊星,复落为玉陛九级,其贵可知。有此格者,具王者气象,兼合天下之征。
玉陛九级(载《玉髓真经》)
中国四列九山,创造了多个阶梯式的盆地和间歇性的平原,孕育了无数王朝更替。王者无不围绕着这些地区展开攻略征战,脱离不了平原、山地、水源三大基本要素。但诸侯割据易,四海归一难。统一中国,是亘古以来第一难。 虽然不具备“玉陛九级”的祖上风水,但自西向东攻城掠地,最后一统天下的宏伟构想,在公元前221年,被一名叫嬴政的秦人实现了。 依据上述战略,他灭六国是那样所向无敌,如有神助。他便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。 人生无常。实现远大目标,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,必须靠几代人、几十代人持续不懈的努力。现实如此,风水亦然。 秦公陵园,有类似于“玉陛九级”的宏伟气象吗?有。
为什么是雍城?
公元前677年,秦始皇的第19代先祖德公立“饮马于河(黄河)”之志,“初居雍城大郑宫”,建都雍城。 54年后,穆公雍城称霸。294年间,19位秦公于此苦心经营。 公元前236年乙酉日,22岁的秦始皇嬴政在雍城宗庙举行加冕礼,正式执政。
雍城陵园遗址
雍城陵园位于雍城之南三畤原(春秋早期称北原)上,南临雍水河,葬德公至出公等20位国君。 已探明的21座“中”字形秦公大墓,呈雁翎形排列,朝向一律坐西向东。已发掘出土的秦景公墓,坐辛向乙,与西垂陵园略有偏差,但大方向不变。
已发掘的秦景公墓
雍城地处关中西部,北枕千山,南带渭水,东望西安,西扼秦陇。这里黄土深厚,隔雍水与雍城相望。总的地势西北高、东南低。 在雍城,塬是山的过渡,靠山塬成为主要的地貌特征。秦人生活在塬上,死后安葬塬上。 城址、陵园大体位置既定,陵园方向面临选择:一是坐北朝南,背靠千山,面向秦岭,渭水横列;二是顺水东向,背倚陇山,面向关中平原。20位秦公共同选择了后者。
雍城陵园的风水秘密
雍城陵园海拔高度约800米,高出整个关中平原平均海拔300米。这里的地势及河水流向,与西垂陵园刚好相反。 情况变了,原先的朝向是那样不合时宜。但东进是战略目标,是秦国的国策,风水必须服从于这个目标。 东向随之成为风水的不二选择。 ©灵山过脉 陇山,在秦国需要帮助的时候,伸出有力的大手,帮了秦公大忙。 陇山位于关中平原西北部,是六盘山向南延伸的部分,山地呈西北——东南向展布,主峰关山海拔2428米。 关山在即将探入关中平原时,被千河南北切割。龙脉于中部强势过峡,重起为灵山。 龙脉过峡处有千河、千湖,灵山是否与雍城陵园北部的千山山脉相关呢? 桐源居士判断:从地质构造上看,是有联系。但从风水上看,灵山却是陇山余脉。界水并非切断脉络,反而正是龙脉脱卸之必需,反证其来龙。
雍城陵园地形图
灵山过峡后的表现,更能说明问题。 ©五龙捧珠 凡父母山开帐结穴,距离十分讲究,近嫌局促,远则无力。 在10余公里的正面上,灵山呈西南——东北向展布,完成生动而有层次的开帐后,齐向东南伸出5条山梁,作势包揽前面微微回朝的一大片靠山塬。5条山梁就像张开的5根手指,向13公里处的雍城陵园伸过去,正好是力道所及的最佳位置。 作为穴证,一片洼地(今东风水库)正好落在陵园的东面。5指伸张,遂止于洼地以西。雍城秦公陵园,南北排开,面水而建,其形俨如五龙捧珠。 珠宜水养。雍城河流众多,均属渭河水系。陵园前面,不止一水。周边有雍水、邓水、塔寺河、汧河、七里河等25条河流,吉水纷呈。更有各类泉、池点缀其间。 近水吉祥,远水却不尽然。 对于雍城陵园,渭河于右滚滚东去,是为不吉。于是,陵园前方之水,来源去流十分关键。 雍城陵园前有一条主要河流,名横水河。大别于牵鼻直去的凶水,横水河虽去但弯曲缠绵,确实很给雍城陵园面子。只是百里外水口不紧,远势荡开,又成为无法弥补的缺憾。 ©凤翔于雍 水势如此,前砂如何?城北,有屹立如柱的天柱山,有其石层折、秀丽如叠卷的书卷山,有形似鸡冠的鸡冠山。西北,有形类展诰的展诰山,可谓贵峰林立。 雍城陵园东北,有凤凰山。相传,文王时凤鸣于此,因名凤凰山,亦名凤鸣山。 “凤凰鸣于岐,翔于雍。”与传说相合,惟妙惟肖的一只凤凰,在雍城陵园左前方,千山余脉的南端,面向浩淼的塬面,展翅翱翔。 距雍城,千山为近,灵山稍远。前与后、玄武与朱雀分别呈现出不凡气象,使秦公在归宿的依靠上选择了灵山。陇山、关山、灵山是雍城陵园的太祖、少祖、父母山,而凤凰山、书卷山诸山,则是陵园翔舞的朱雀。
雍城陵园卫星摄像图
为了更得朱雀之吉,趋避渭河、横水河顺水之凶,秦公在保持墓葬坐西向东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,较西垂陵园的正西向微向东北逆转了一个字向,真可谓用心良苦! 后有五龙贯脉,前有飞凤翔鸾。在渭河夹送下东出长安大平原,八百里秦川的西部起始阶段,一个略为顿了一下的地方,陇山龙脉完成了过峡、重起、驻跸、结作一系列过程,雍城陵园完成了自西垂陵园后的历史性中继。 与其地位及所要承担的使命一样,雍城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明显的。这是一个铺垫,还不是目标,目标在东方——那里有广阔的中原,有秦人朝思暮想的故乡。
雍城陵园风水态势图
风水上的“玉陛九级”特征,雍城吉凶参半的顺水大势,协同陇山东进的山势、西高东低的地势一道,赋予了秦陵东向的雷霆万钧之势,秦国的步伐从此势如破竹,将秦人历史推向极致。 ©贵气灼然 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。在桐源居士看来,具捧珠、翔鸾之贵的雍城陵园,风水缺陷也是明显的。 有贵气而无王气,与西垂陵园的区别是那样灼然,其基于西垂的推波助澜作用,远大于风水上的价值。顺风顺水的雍城陵园,其发如雷,又可能祸猛如虎,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 危机在秦人胜利的欢呼声中悄悄种下。 随着风水漏洞的不断扩大,标志秦人发展巅峰的帝国大厦随时可能出现坍塌。
赵高灭秦,秦始皇前世因果?(2017-07-21 08:06:08)秦王朝赖以发迹的风水谜底就在龙首山西垂陵园,200多位秦始皇的祖先埋葬于此。——桐源居士
秦墓正穴
秦公墓分布图(摄于西垂陵园陈列室)
龙首山正穴,与秦公2、3号墓大有区别。 察龙脉情性,审龙虎向背,是风水术的一项基本功,也是判断龙首山正穴的一大关键。 因为位移,2、3号大墓的白虎砂变成了正穴的青龙砂,白虎砂反背无情转化为青龙砂有情弯环相向;正穴白虎砂有力拦截西汉水,龙虎佳美。位置和高度调整后,正穴白虎抬头噬主现象不见。 对于龙首山正穴而言,砂水完美无缺,天心十道,尺寸难移。
西垂秦公陵园风水态势图
左面,一条东延的小山梁,作天然的青龙砂;右方,白虎砂驯俯而下,微向东兜收西汉水,左右均衡。右前,圆顶山隔河对应,有情包裹,七马奔槽;左前,朱圉山余脉磅礴南下,与河对岸形成对峙。正前,西汉水迎面朝怀;背后,正靠御座,分毫不差。 龙首山正穴,为典型的横龙入首。 “或因就局而趋于横逆。”东面壮丽无垠的大会山水,强力吸引着南下的龙脉。 纵贯近百里、奔腾南下从不改向的朱圉山龙脉,承北南之气脉,顺势面南而结,似理所当然,本该如此,但这样一来,势必前堂逼窄,后无所靠。需要就局取势,龙脉转身向东,横逆结作。 朱圉山南下探入西汉水的最后部分,变成了龙首山本身的白虎砂。 龙首山突然左转180度,面向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。正穴如此,非正穴亦然。横逆结作,是龙首山的正确选择,也是唯一的选择。
鬼星证穴
横龙穴必要有鬼尾。区分龙首山正穴与非正穴,还在于鬼星证穴。 之玄横结的龙首山,背后有一条鬼尾伸出逆收西汉水,这便是龙首山后面的玉印。玉印似隐,故曰鬼尾。
玉印鬼星
以鬼星论述堪称一绝的《玉髓真经》,将玉印形鬼星名为金印鬼,排位20,曰:“金印鬼,文章科第,禄及子孙。”诗曰:“印在右腰带来顺,此星大贵及儿孙,更以文章名誉振。” 月禅师云:“鬼如环带,官进无退。”又曰:“右方带印,官位升进;印在左方,子孙其昌。”
图为《玉髓真经》关于“金印鬼”的论述。
与张子微、月禅师论断相合,秦人先祖下葬后,后人一改成败不定历史,由戴罪之身崛起。御座后峙,更使这种风水意涵得以彰显。 非子邑秦,庄公称公,德公立国,穆公称霸,献公东迁,嬴政肇皇。由西垂,而雍城,而栎阳,而咸阳。秦人子孙官位升进,直至问鼎天下。 不过,桐源居士也注意到,龙首山右腰鬼星如印,逆水而立。 前玺后印,一明一暗;鬼星为印,去水交缠。风水要素是那样的简明而贵耀。当这些要素发挥作用时,秦公、秦王何其威风,势不可挡。但是,去水于穴正后直牵而走时,鬼星又成了帮凶,风水成为一把可吉可凶的双刃剑。
秦公墓后山
玺、印,象征皇权之物。围绕皇权发生的一切,与秦公陵园风水何其相似乃尔。 一个隐藏在秦始皇身边的小人物赵高,依据手中占有的机密中枢便利,令秦始皇皇位永存的希望彻底落空。 前有奄奄待毙的秦始皇正规玺书留中不发,后有假冒秦始皇的诏书火速发出,始皇长子扶苏“尽孝”自杀,秦朝的希望就此断送。 当始皇之孙子婴“即系颈以组,白马素车,奉天子玺符,降轵道旁” ①(《史记?秦始皇本纪》),主动把象征皇权的玉玺奉送刘邦,苟延残喘后,还是送了命。这是后话。
布局排位
同在龙首山的秦人祖墓,因位置不同对应两种不同的入首方式,其引致的风水价值有主次之分、吉凶之别。 山顶下至今无发掘之穴,既是秦人之福,又是一种必然,不妨碍对这座陵墓风水的总体判断。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,秦人崛起也是一样。 最有可能的事实是,秦公被周王分封之前,有一位先人已经完成了风水奠基工作,草葬在龙首山正穴上,其后有了子孙随葬一山的座座大墓。或许,这一简朴的墓葬,早已与龙首山融为了一体。
《周礼》:“冢人掌公墓之地,辨其兆域而为之图。先王之葬居中,以昭穆为左右。凡诸侯居左右以前,卿大夫士居后,各以其族。凡死于兵者,不入兆域。凡有功者居前,以爵等为丘封之度。” 身为周朝子民、深受《周礼》影响的秦人,其200多位先祖按习俗礼法安葬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相映成趣
正穴与非正穴同处,致人难分主次、优劣。 现实如此,风水亦如是。龙首山上,充满着风水的玄妙。正穴青龙砂,又是2、3号大墓的白虎砂。 状如玉玺的山梁,在横拦西汉水的同时,满足着两方主人的需要,尽头处分别向东、西两面予以照应。一砂两用,明暗结合,双向兼顾的结果,使龙首山山凹处的200多座墓葬,基本符合风水术的要求。 尤为神奇的是,2、3号大墓与龙首山正穴虽有数百米距离,位置一高一低,但在坐向完全一致的情况下,竟隔永坪河同枕屏帐,又一起正靠御座,简直神乎其神。
御座
高大绵亘的屏帐、御座,令入首不同的墓葬产生相映成趣的风水效果,其细微区别非专业人士留心考究还觉察不出来,绝对是华夏土地上可遇不可求的风水奇迹。 这在秦人四大陵园里是唯一的,在堪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。 从时间上说,这里是秦人的第一陵园;从风水上看,这里也是攸关秦人兴衰的第一陵园。
▼ 风水知识库
什么是横龙入首? 《地理人子须知》曰:“横龙者,乃横脉入首而结穴者也。”杨筠松云:“大地多从腰里落,余枝前去作城郭。”廖金精云:“横龙原是从侧落,逆转须磅礴。” 故凡正龙,将及结作,必逆向一边而入局,开面结穴,前有毡褥,后有盖托,左右有两山来卫,下手一臂有力,有堂气局面可证,山水翕集有情,自不同也。
▼ 桐源居士留言
古人奉行“入土为安”信条,为保有风水或现实安全计,草葬、薄葬之祖坟往往是子孙兴旺的发坟,厚葬、豪葬之大墓常是“事死如事生”式的纪念甚或衰败风水。 因此,判定古墓尤其是陵寝吉凶,不以口耳相传为凭,不以风光华美为准。研习风水者,尤须注意这一点。
(源自:桐源居士的博客) |
||||
评论
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?